|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培育“科普研学”新业态

来源:本网发表日期:2020-08-11

  科普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播科学,更重要的是将其打造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用发展产业的思维来推动科普,让大众愿意“为科学买单”。科普研学是面向全民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教育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旅游项目。 

  丹霞山科普小镇作为广东省首个科普小镇,有机整合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然资源和地方社会资源,开设地质、动植物、天文、户外运动和农耕文化等主题课程200余个,开设9条科考线路,拥有科普顾问、导师、导赏和志愿者600余人,2019年有40万人次参加科普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丹霞山由多样化的山水人文资源向科普产业的转换,切实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我市作为广东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有丹霞山、南岭、车八岭等34个自然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有森林公园109处;湿地公园11处。在现有的遗产地、保护地、风景区中,世界级的3处,国家级的21处 ,省级(含省级)以下的100多处。丰富而优良的生态资源,为我市培育“科普研学”产业提供了广袤的载体 

  我市应充分的将生态资源优势与科普教育相结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博场馆、旅游景区、工矿企业以及优质农林生产园区,培育、充实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实行科普事业和研学产业并举,形成一批“产业+科普+研学”模式的新业态产品。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 提高认识强化意识,解决“不想做”的问题 

  我市作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优势在绿色发展,出路也在绿色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大湾区建设,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创新科普产业化路径,把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研学实践课堂,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 

  深度推进我市科普教育与国情教育、研学旅行、企业生产、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的融合,将国家级特色产业资源转化为一批具备国家级研学实践服务能力的研学实践基地,培育高品位的“科普研学”新业态,带动全市现有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上争取创新突破。这是我市打生态牌、算生态账、走生态路、靠生态富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筑牢组织保证,解决“由谁做”的问题 

  强化政府统一协调部署,编订“科普研学”发展规划,明确各地特色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选择交通可达性好、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特色资源为载体梯次推进研学实践产品建设,丰富研学实践产品供给。要给予自然保护区、农林生产基地在推进科普产业化方面有关的政策扶持,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统筹相关部门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交通、住宿、餐饮服务等供给体系的完善。市各科普教育基地要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齐配强科普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完善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和条件。 

  同时,在新业态形成的过程中,让老百姓成为生态文明的拥护者、生态环境的守护者、生态产品的建设者、生态效益的共享者。 

  三、建设特色科普小镇,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培育“科普研学”新业态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丹霞山科普小镇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从业者的政策宣讲教育,促进观念的转变。参考丹霞山科普小镇建设经验,把科普小镇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对“科普研学”业态高看一眼,在政策、资金、项目用地、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给予支持。完善科普小镇评定标准,为科普小镇发展提供指引。积极引导项目业主在产业链中融入科普元素,丰富旅游内涵,达到“产业支撑、科普搭台、旅游唱戏”的目的。组织专家及专业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在特色小镇内开展国情教育、农耕教育、林业教育、矿产资源教育等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教育活动。 

  创建一批广东省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重要基地,倡导省内大中小学来韶关开展多形式的研学实践,在我市试点广东省内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积累认证机制。吸引科协下设的各类学会、协会,在我市科普教育基地举办公益讲座、科学报告、全国性知识竞赛等活动。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韶关学院,共同创新科普研学实践导师培养体系,培养满足研学市场新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建立全市“科普研学”业态人才体系。  

  四、制定业态发展目标,解决“往哪做”的问题 

  加强全区域规划,注重龙头带动,培育绿、古、红、工、农等多元化研学产品体系,以点带面,统领研学实践产品建设,形成以丹霞山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为龙头,以仁化城口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乐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旧址、翁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曲江马坝古人类遗址、南雄梅关珠玑南粤古驿道等为重点的全市科普研学实践服务体系。 

  五、争取各方政策帮扶,解决“缺钱做”的问题 

  建议设立针对投资超过1亿元和续建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配建一定科普设施或规划作为科普研学项目的农业产业园区、生态农场项目的专项基金,同时,市级财政列支科普研学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全市基地、营地标准化建设工作。对于纳入基地和营地建设名录的企事业单位,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停车场、餐厅、营地、课室等建设中优先批准。 

  科普教育基地主管部门要积极与中国科普研学联盟和“双一流”高校对接,积极寻求知名企业、高校团队的帮扶,争取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得到支持,在韶关开设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优秀科普作品,形成科普知识系列,逐步协助科普教育基地创新科普研学路径。